(本文由Sir电影原创:dushetv) 有一个地方,今天说,正是时候。 它,曾是西方人眼中,东方建筑艺术的最高花朵。 中外名家的笔,也只够捕捉一半神韵:
可惜,我们没人亲眼见过。 见到的时候,也只是一处废石场了。 又以这样的荒凉老态,残存了150多年。 我们不曾将它忘记,总为它的悲剧深深不值。 但你知道么? 我们也对它犯过大错,却从未大方承认过—— 《圆明园》 圆明园这般存在,中国建筑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件—— 声名远高于外观。 因为它在传奇中死去,使我们更爱追忆,直到冠以无上的名:万园之园。 可这部10年前的纪录片在90分钟里,抛去了沉重的历史包袱。 将这座死园,讲活了—— 三个大男孩的乐园 这是我们从未想过的: 圆明园,诞生自一场……水土不服。 公元1644年,清军入关,满族人接管了皇权中心紫禁城。 这个逐水草而生的渔猎民族很快发现—— 紫禁城虽好,住起来却不爽。 里里外外九重,巨大的砖墙层层围住,冬凉、夏热。 可等终于物色好地方,王朝已经接棒到了第三代统治者,康熙。 康熙在北京城西北方向建了一座离宫(正宫之外供帝王永久性居住的宫殿),这便是畅春园,圆明园前身。 相比紫禁城的庄严肃穆,畅春园园如其名—— 红墙绿树、泉水遍布,欢快、朴素。 他第一次接见了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。郎送上的西洋新鲜玩意,把大皇帝变成了一名科学小男孩。 他的勤动手、爱思考,估计牛顿听说了都要小惭愧—— 史书记载,康熙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、数学仪器。 他爱用望远镜观测天象,用仪器搞远距离测量,甚至“扰乱”皇家学堂,给阿哥们灌输几何学原理…… 或许,这位老男孩已感觉到科学的力量。 或许,再给他多一些机会,帝国的未来方向就会改写一点。 但千百年的农耕思维,没给他机会——
当然,有限的寿命也没给他机会。 帝国很快交到第四代手上,雍正。 雍正上位时已经45岁,所以,建新离宫的想法,应该憋了很多年…… 他大笔一挥,宣布要建更多、更大的宫苑,那总设计师呢? ……就是他本人。 在这里,雍正帝也放飞了,露出了深藏的骨灰级文青的一面。 你看,他爱从虚构中找灵感,造心中的幻想之城。 这处“杏花村馆”,意境就出于唐朝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。 时而身披袈裟,手持念珠,坐在假山石间摆拍;时而走魏晋古风,发髻高悬,端坐松柏下抚琴;时而换上西域异服,手握一只桃,踮起一只脚,假装自己是喂猴男孩。 这是宫廷画师们为雍正绘制的圆明园生活照 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 经常将自己化妆成古代文人的形象 他反而是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: 《清宫档案》记载,雍正每年只在生日那一天休息。在位十三年,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,在数万件奏折上写下批语,多达一千多万字。 cosplay,大概是唯一的业余喜好。 雍正的儿子乾隆,你懂的,更会玩,还把爸爸的穿越发扬光大了。 爸爸是单机游戏,他是网游…… 在新一轮扩建中,他让工匠为他新修了一座小城—— 一个袖珍版的民间,公堂、医馆、集市等应有尽有,集市上的货物,如丝绸、瓷器、古董等,都来自北京城里著名的商号。太监、宫女扮成商人、工匠、士兵、判官或小偷,乾隆则化妆混在人群里。 乾隆,是地地道道的抓马帝(drama king)。 他像个编剧,设计出各式各样的过家家,比如排演个杖责小偷四十大板的狗血大戏…… 所以,所谓“万园之园”,最初只是放飞心灵的游乐场。 一个只属于三个大男孩的园。 其次,它才属于清朝—— 一个王朝的园 皇家,世上最不寻常的人家。 因为……水太深。 权力旋涡里的种种“看似偶然”,背后都是精心演算的必然。 纪录片《圆明园》里说的可玄乎……它说,影响大清一个多世纪命运的,恰恰就是: 圆明园里 ,一场牡丹丛中的邂逅。 哈? 故事是这样的: 康熙老去,二十多个皇子难掩对帝位的渴望开始博弈,“九子夺嫡”。那时,四阿哥胤禛(后来的雍正帝)并不受落,看他居所就知道了——畅春园北边的一处小园。 但,你以为他心里没数吗? 人们发现,四阿哥园子里什么都缺,独独不缺春日里艳极的牡丹—— 牡丹,可是康熙一生挚爱。 这天,康熙循着花香踱进老四园子,一眼便望见了牡丹丛中舞剑的翩翩少年……不是胤禛,而是年幼的弘历(雍正四子,后来的乾隆)。 传闻中,这就是定格了大清第三、四、五代统治者的决定性瞬间。 换了别人,记都记不住。 但那一刻,连同牡丹一起映入眼帘的这五十分之一,弘历,突然变得鹤立鸡群,不可替代。 瞧啊,胤禛亲手培育的“牡丹”开花了,香气扑鼻、龙气盖天。 在后人的想象与惊叹中,这当然不是无心之举,反而展现了一代储王静水流深的争权手腕—— 因为,这一家人的故事还长着呢。 数十年后,帝国交到第五代乾隆手中。 当年的舞剑男孩长大了,意识到自己手握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GDP—— 他狂死了。 人一狂,气派也要跟着大。 于是,圆明园又进入了新一轮、长达九年的扩建。 不同于康熙的朴素、雍正的文艺,乾隆帝的设计风格,一如“好大”的个性: 土豪。 譬如,他把江南所有园林都照样移植到圆明园,一百多组景观,一千多座宫殿。 还是土豪金。 譬如,他从法国信使那里听说,“法国凡尔赛宫的水法声名显赫。”便赶忙在圆明园东边划了一块地—— 多年后,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,落成了。 你都知道的,不用Sir多说——罗马式立柱、巴洛克式拱门、勒洛特式植物造型……最壮观的是大水法,一天24小时,各个生肖每隔2小时依次喷水,中午12点,十二生肖还一齐喷。
在哗哗的水声中,乾隆帝站在大水法上方,再次摆好pose: “大清是天朝上国,无所不有,无所不能。” 他说的可不止是园内风景,更是园外的风云—— 1759年,帝国平定西部叛乱,控制中国史上最大的疆土,繁荣达到顶峰。 唉,不管是谁,自我膨胀过了度,过后就不好说了。 1793年,一个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,要求开门做生意。 乾隆照例,人身攻击了一把: 大清乃天朝大国,无所不有 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 从乾隆到大官,从乡绅到老百姓,应该都是这么想的。 可能只有此刻的圆明园,比大清子民更早感受到了衰退—— 喷泉建成后不多年,提水机械被废弃,改为人工打水。 废弃的命令来自乾隆,“西洋器物,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。” 精巧的喷水机械于是日渐生锈、失修,变成破铜烂铁。 大清盛,圆明园盛—— 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扩建,圆明园验证了康乾盛世。 大清衰,圆明园作为皇族居所,首当其衰。 谁都会背,1860年,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。 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,圆明园才真正从一家人的私园,变成了…… 中国人都关心的园。 我们民族的园 为什么聊到圆明园,整个民族都心口一疼? 没错,那是我们被群K的地方。 还是破天荒,第一次。 可我们只知道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”,却不知道: 圆明园,一共经历了四劫。 “火烧”,只是第一劫。 而且,把圆明园彻底弄成后来那副惨样的,是后面三劫。 教科书里没说,也许是没好意思说—— 参与洗劫的人里面,从来不缺中国人的身影。 1860年,火劫。 带路的,是中国人。 据《圆明园残毁考》透露:“及英兵北犯,龚为向导曰:清之精华在圆明园。及京师陷,故英法直趋圆明园。” “龚”,是龚孝拱(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大诗人龚自珍之子)。 趁火打劫的,是中国人。 当时有随军传教士写:“当我们再走进内宫,看见三五成群的中国人,抢他们皇帝的东西。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,只能找到瓷器、毡毯和粗布的棉衣。他们没走进最好的宫殿,他们怕我们。” 晚清汪康年(中国近代报刊出版家、政论家)在《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》里说:
从而演化为联军、百姓共同劫掠中国皇帝的行动。 汪康年还爆了一个料: 联军最后传令纵火时,“海淀华人暨华役,将携来之火线、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齐集以待”,更“到处引火延烧”—— 恩,英法强盗用火掩盖自己的丑行,我们的老百姓,也忙着掩盖自己的。 人家是强盗,我们是家贼。 可以想象,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有多少“海淀贫氓、乡民”,就在周围指指戳戳地议论,暗暗盘点和庆幸着自己的收获。 建筑物保留了大致轮廓,名贵的树木犹在。 然后庚子年间,木劫来了。 1900年,八国联军退出圆明园,当地百姓涌入,大量砍伐古树,烧炭出卖。 ……烧炭。 民国,石劫又来。 军阀、官僚开始对园中残存石料巧取豪夺。如远在东北的张作霖,从圆明园拉走石料修筑个人陵墓。圆明园沦为建筑原料场。 解放后,土劫。 海淀人民公社进园开垦,推山填湖。六七十年代,收纳了一百多家单位,其中“正大光明”的遗址曾是海淀区垃圾处理站。据1967年的统计显示,圆明园原有土山,40%被挖平;原2000余亩的水面,约100亩遭填占。 20世纪60年代初,大量人口迅猛流入圆明园遗址,出现大规模平山、填湖、造地、砍树、拆遗址、盖房子等活动。 英法联军是始作俑者。 但持续了100年,对山水木石的反复破坏,才共同“打造”了今天的荒凉之园。 看完本片Sir不禁想,也许每一个拿过圆明园一砖一瓦的国人,都不会觉得自己对弥天大罪负有责任。 游客总说,“圆明园是北京唯一一个,想去又不忍去的景点。” 为何不忍? 觉得刺眼? 仅仅是因为,它是中国曾经落后挨打的提醒? 还是因为…… 我们集体选择了,忽视自己的错? 那倒是,如果错全是别人干的,那自己就没错了嘛。 别欺负圆明园不会说话。 它残破的每一块石头,本身就是一种凌厉的逼视,逼问我们: 别说别人,就说你,你犯过错吗? 说到这,Sir想到了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。 教科书上圆明园的悲剧,让我们学会了同仇敌忾,弱国图强,那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。 民族的厄运激励了几代人告别软弱愚昧,获得自立自主,取得了如今地球上最快的发展速度。 那就有意思了—— 比起100年前,我们总变得更有能力,足以保护自己的文明遗产了吧? 好像也不是,随便找找都是悲剧…… 不想说,但这就是事实。 中国不缺珍贵的历史遗产,也从来不缺被盗抢、被破坏的事件。 从小的,到处涂刻到此一游。 到大的,盗墓倒卖文物国宝。 到更大的,破坏自然资源、恶化环境…… 苏洵在《六国论》里说:
如果翻译,Sir想改一下: 老祖宗留给你的好东西,你为了自己一点小便宜,就把它对同胞的共同价值视为草芥。 从前 ,看圆明园刺眼,其实只看到了落后。 今天,看长城刺眼,是终于看到了自私、短视。 Sir去过圆明园数次,每次去都想: 圆明园应该是有灵的,因为它见证过兴衰啊。 它要是能开口,一定会告诉我们,什么是大国兴衰的关键—— 乾隆的强大导致盲目,可见那是短暂的强大。 而一个不断强大的民族,一定不怕自省。 明天(18号),是圆明园罹劫157周年的日子,圆明园将免费开放。 去问历史,要未来。 想看的,爱奇艺有 编辑助理: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 Sir电影原创,微信ID: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:Sir电影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